美欲2020建成太空軍 華媒:“星球大戰”不應成現實
美國副總統彭斯9日在五角大樓宣布,美國到2020年將建成美軍第六軍種——太空軍。9日,美國《僑報》發表社論文章提出疑問:時隔25年,五角大樓正式宣布組建太空軍,意味著“星球大戰”計劃要卷土重來了嗎?這是一場騙局,還是真刀實槍的“太空軍備競賽”?
文章摘編如下:
9日,兼任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主席的彭斯表示,太空格局已出現根本性變化,美國總統特朗普意圖通過組建太空軍,以確保美國在太空領域的統治力,維護美國的安全與繁榮。組建太空軍標志著美國武裝力量進入新一輪升級,美國到2020年將建成太空軍。
所謂“太空軍”,是和陸軍、海軍、空軍、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衛隊處于平等地位的軍種。這是美國一百多年以來首次新增軍種,盡管此前已有傳聞,但此次特朗普的提議突破重重阻力即將開啟(2020年建成)的行動,很容易讓人聯想到,上世紀冷戰后期的“星球大戰”計劃。
當時,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提出“戰略防衛倡議”(俗稱“星球大戰計劃”),目的是“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洲際導彈和航天器,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”。計劃預算高達一兆億美元,后來由于蘇聯解體和該計劃開銷巨大,美國于1993年宣布,放棄在空間建立反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,使轟轟烈烈的“星球大戰時代”結束。
一直以來,冷戰時期的“星球大戰”計劃都在面臨質疑,被認為其目的是為了打擊蘇聯經濟實力的一場騙局。然而,就當今世界主要大國對太空發展的形勢而言,無需舉例,也能知悉,不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等國,對太空力量的討論與發展都由來已久,這說明“太空軍”的構想,或許已經不再只是空中樓閣,不僅僅是為了誘使其它國家偏離和平發展路徑。
縱觀歷史,每一個軍種理論的突破,都為戰爭乃至地緣外交形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,從而助力一個國家走向世界強權霸主。馬漢的“海權論”給英美以海洋稱霸世界提供了理論依據,而麥金德的“陸權論”以及“大陸心臟地帶”理論則引領了德國和(前)蘇聯的地緣擴張。
“太空軍”理論的核心要義,或許在于拓寬了現代戰爭的想象力。在愈發依賴衛星進行通訊與偵查的當下,掌握“制天權”即意味著掌握隨時摧毀敵軍耳目的能力,太空戰爭不一定以人員傷亡為目的,而是干擾乃至摧毀敵方的通訊設備。這是現代戰爭的核心特點。
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依賴于太空,比如如果失去GPS信號,日常生活將寸步難行。2018年2月,美國航天企業Space X發射了一枚“重型獵鷹”火箭,隨后兩枚助推火箭成功著陸回收。火箭回收技術的躍進以及一系列航天技術的發展,或許正在向世人宣示,美國進一步具備了發展空天力量的技術條件。
早在2001年,俄羅斯便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航天部隊,并將10月4日,也就是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日子定為航天兵日。普京曾說,俄羅斯空天軍可以向太空發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,自行導航進入地球大氣層,避免雷達和反導彈防御。
太空作為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,一直被視為和平利用和加強合作的空間。1967年簽署的《外層空間條約》就禁止各國在地球軌道部署核武器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,同時禁止在外太空進行武器測試,也不準在月球或其他天體上設立軍事基地。美國組建“太空軍”是想掌控軍事主導權,破壞業已存在的國際軍事戰略平衡,同時也攪動世界安全形勢進入動蕩。
一旦美國率先建成太空軍,就是打開了太空競賽的“潘多拉”魔盒,那么其它大國就不會坐視,加入應對太空競爭的隊列。一旦各國將競爭的觸角,公開而成規模地向太空延展,必然會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,這種競賽將使得太空軍事化成為必然的結果,會產生什么樣的災難性后果,雖然尚不能準確預測,但對人類社會來說,絕不是一件好事。
來源:中新網